受壓下的行為表現Distressed Behaviour and Dementia Related Responses(或稱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)為何腦退化症人士會有「受壓下的行為表現」?腦退化症人士出現「受壓下的行為」是頗為常見的。基於一些生理原因及外界因素(例如:遺傳因素、壓力、日常生活規律的改變、過度的刺激和環境改變等),都會導致腦退化症人士出現不尋常的行為表現。而大多數的阿爾茨海默症和其它類型的腦退化症人士,在不同階段也會出現此狀況。常見的行為表現包括:不願意與人接觸、食慾改變、思維異常、容易焦慮或情緒激動,也有機會出現具攻擊性或重複的動作、叫喊、徘徊游蕩、抑鬱、多疑、妄想和失眠等。照顧者可以嘗試理解引起行為表現的原因,並以合適的態度作出回應,以減少因誤解所引致的激烈對抗而令情況更差。照顧者也可記錄發生的時間、地點和細節,有助分析行為表現的成因和應對方法。「受壓下的行為表現」可以治理嗎?研究發現「受壓下的行為表現」最常在腦退化症五至六年後出現,不同的異常行為持續時間不一。隨着腦退化症的演進,行為表現在後期照顧便會日益減少。適當的藥物如抗抑鬱劑、抗精神藥物和抗痙攣藥物等都有可能緩解腦退化症人士的受壓行為。一般而言,腦退化症人士經兩至六個月治療後,醫生應對藥物重新評估,以確定是否仍需使用它們,以盡量減少使用藥物為原則。如何應付「受壓下的行為表現」的出現?雖然在處理行爲表現時,照顧者常會感到挫敗和失去耐性,然而,以親切溫和及對待成年人的態度與他們溝通,並且保持冷靜和耐心是很重要的,也可以減少他們的行為惡化。本地專門提供腦退化症照顧的機構(如賽馬會耆智園)都有為照顧者提供課程,幫助他們學習解决問題的技巧。我們亦深深明白照顧者的壓力,特別是在處理行為表現上更具挑戰。因此,我們鼓勵照顧者積極尋求支援,參與輔導或支援小組,學習鬆弛方法及壓力管理;也可使用社區暫託服務,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,當回復精神和信心後,可再積極樂觀地照顧家人。